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9-24 10:18所屬分類:工業設計加入收藏
摘 要:通過回顧2003年SARS時期中國經濟所遭受到的影響,對比SARS時期與現在中國經濟形勢的不同,進而闡述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現有經濟結構下對我國的
摘 要:通過回顧2003年SARS時期中國經濟所遭受到的影響,對比SARS時期與現在中國經濟形勢的不同,進而闡述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現有經濟結構下對我國的實際影響。另外,從現有產業結構特點分析疫情對拉動經濟增長支撐點的影響。最后,基于病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一個內生變量,探索有效的對沖政策來減輕它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新冠疫情;產業結構;影響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大規模的瘟疫都會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性的影響。人類在與病毒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以及預防措施。但是,現代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否能很好抵抗不確定風險仍是一個未知數。2020年3月9日,世界衛生機構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當前新冠肺炎在100多個國家地區蔓延,病例數超10萬人。新冠肺炎可以被定義為全球性大流行病。那么,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實質性影響到底是什么呢?
一、此次疫情與SARS時期異同
2003 年上半年,世界范圍內爆發了SARS疫情。至2003年8月底,全球29個國家累計出現8422名SARS病例,其中死亡916人[1];在國內感染超過5 000名患者,并導致其中34名死亡。
首先,SARS和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具有很強的相似性。SARS的傳播途徑有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路徑也是飛沫傳播。
其次,新冠肺炎的影響比SARS更大。學者研究顯示,SARS 危機的風險鏈過程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高流動性導致危機事件控制難度加大;無癥狀感染者使得易感人群的暴露過程更加危險;導致社會性恐慌,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需要關注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于2019年末,此時社會處于交通更發達的狀態,人口流動性更高,危機事件控制難度更大。在此背景下,疫情一旦爆發對于經濟造成的損害會更加嚴重。
當然,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都屬于需求抑制型災難。任何災難的發生都必然會對經濟總需求發生影響。有學者將其分為兩類,其中會刺激需求的被稱為“需求刺激型災難”,另一類會抑制需求的被稱為“需求抑制型災難”[2]。典型的需求刺激型災難如戰爭、自然災害等,它們往往能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而瘟疫是典型的需求抑制型災難,人們短期內除了對醫藥用品、衛生防護品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以外,還會盡量減少外出以及其他娛樂活動消費。如表1所示,2003年第一季度GDP比上一季度減少了15%;第二季度雖有所增長,仍比第2002年第四季度低。但是與2003年瘟疫不同的是,今年雖爆發大規模瘟疫,但是網絡虛擬平臺可供消費產品比2003年有大范圍增加。比如,手游《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當天的流水為 20 億元左右。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需求缺口,但是很難消除影響。
最后,我們還應該意識到,與2001年相比,中國產業結構有所不同。2003年非典爆發前,我國第二產業占比最高;而現在,我國第三產業的占比最高。也就意味著,一旦旅游業和服務業受到疫情影響,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更大,同時也比2003年更需要有效率的宏觀經濟調控。
二、從現有產業結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實質性影響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產業結構是一個由各個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產業部門構成的多層次經濟體系,是與一定經濟發展程度相順應的社會分工方式的具體表現。
(一)從中國產業結構現狀理解疫情的實質影響
1.第三產業占比逐年攀升,此次疫情對第三產業打擊嚴重。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中顯示,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實現了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報告指出,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3]。通過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需求結構也因此得到改善。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占比逐年攀升,經濟結構正由重化工業和低端產業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
2.各產業部門之間聯系緊密,給予疫情通過產業鏈影響上下游產業的機會。各產業都不是獨立的,都需要其他產業為其提供各種投入作為要素供給,各種產業之間的生產、交換、分配交織在一起,產業之間不僅有產品和服務的關聯,還有就業、技術、價格上的關聯。由于經濟運行的動態性、復雜性、連續性,很難通過簡單的加和形式估算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需求減少不僅會影響產品銷售者,連帶會影響產品供應商、制造商,甚至原料供應商。由于產業部門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服務業必然會波及其他產業,只是這種波及效果會逐漸減弱。
3.隨著產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深入,疫情全球蔓延嚴重影響價值鏈。中國的產業國際化可以理解為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也可以理解為引進外資與對外貿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投入國際垂直分工的下游制造環節,并且逐漸提高開放水平,改善國際分工地位。中國制造依賴全球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度有所下降,世界市場對中國的依賴度有所提高。一旦疫情全球性爆發,對各國產業都有所波及。但這也是中國發展的契機。首先,全球對醫療物資的需求量都很大,中國在控制住疫情后可以加大口罩等疫情物資的生產投入;其次,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更加構筑了全球命運共同體意識。
(二)從第三產業部門特點特點理解疫情影響
1.第三產業附加值來源于流通。有學者將我國第三產業分為兩大部分與四個層次,即流通和服務兩部門,流通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部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和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部門、為社會需要服務部門的四個層次[4]。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基本上是一種服務性產業。這就意味著隔離將對流通部門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apkanpur.com/gongyesheji/53486.html
上一篇:大數據背景下新零售商業模式探究
下一篇:平衡火罐治療頸椎病的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