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專業有機化學理論課多元化教學方式探索
發布時間:2020-10-20 11:26所屬分類:化工生產加入收藏
[摘 要] 論文將以化工專業有機化學理論課現有教學方式為基礎,論述其教學方式的優缺點,并分析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有效應用,借此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
[摘 要] 論文將以化工專業有機化學理論課現有教學方式為基礎,論述其教學方式的優缺點,并分析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有效應用,借此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參與意識,希望能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化工專業;有機化學;多元化;教學方式
作者: 王芳輝
有機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存在緊密聯系,是化學學科的主要構成,在社會各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有機化學主要以含碳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以及化學反應等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且化合物多種多樣,性質不一,因此有機化學理論課程涉及內容眾多,理論性和專業性較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專業名詞、化學反應等內容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并且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學生在理論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參與意識不強、主動性差的特點。
一、教學現狀和學生學習主動性情況分析
(一)教學現狀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化工專業在開展有機化學理論課教學時,主要是以掌握從事化工技術職業必備的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化工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課以及從事化工專業的職業奠定堅實的基礎[1],教學內容缺少創新型和綜合性,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無法引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化工專業在開展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講授主要知識點,學生在臺下死記硬背,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對有機化學理論課程內容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2]。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情況分析
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與化工實際生產差異較大,加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導致現階段我國高校化工專業部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無法提起興趣,無法有效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另外,由于部分化工專業學生認為化學工程與工藝與基本化學反應原理關系不大,導致對理論課程重視性不足,在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學習中缺少主動性,僅僅是被動式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很少積極發問和參與到課程討論當中,導致有機化學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一直無法提升。所以,如何提升化工專業學生在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參與意識,增強教學效果成為現階段我國高校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劣分析
(一)傳統教學方式的主要特征
化工專業有機化學理論課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基本概念和基礎原理為主,強調的是教師在課堂當中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其主要講授方式是“教師教,學生聽,學生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興趣性,沒有清晰認識到學生的內在情感對學習的重要性。
(二)傳統教學方法的優缺點
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在于其具有直接性,能夠幫助化工專業的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理論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鏈。同時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合理掌控,把握教學進度,還有利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以及理解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并且傳統教學方式采用面對面交流方式,能夠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升化工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點在于實施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內在情感、學習實際需求以及學習主動性,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容易打消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想象思維,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有效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部對于高校教學質量越發重視,綜合現階段高校教育課程目標和標準推出多元化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
(一)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
問題式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并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有效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采用此種方式問題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以提升學生的探究心理和參與意識為主,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興趣。舉例來說,在教師在講授含α-氫的酮、無α-氫的酯的交叉縮合反應知識時,其產生的主要物質為酮以及酯間縮合產物,教師應當向學生詢問是否對此結果存在疑問之處,若無,繼續向學生提問為何兩種物質在發生反應時產生的是這兩種物質而不是其他物質?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相互討論并得到最終的答案。討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方法引導下其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必將得到顯著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對有機化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二)類比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根據化工專業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的內容采用類比式教學方法,也就是將新的內容與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由教師引導學生找尋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并掌握新的知識和能力。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烯烴和炔烴相關內容時,由于兩者之間結果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在學習完烯烴之后,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炔烴內容的性質和結構。兩種物質的共同點都表現為較高的電子密度,親核性較好,能夠發生親電加成反應。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還能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推薦閱讀:化工自動化控制相關論文怎么發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apkanpur.com/huagongshengchan/5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