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關鍵技術對銀行轉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0-19 09:25所屬分類:教育技術加入收藏
導語: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宇宙萬物皆由數構成,所有事物皆可由數來闡釋。狹義上,數字經濟可理解為基于數字技術和算
導語: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宇宙萬物皆由“數”構成,所有事物皆可由“數”來闡釋。狹義上,數字經濟可理解為基于數字技術和算法技術的經濟活動;而廣義上,數字經濟又包括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數字財務和生產方式等新經濟形態。因此,廣義上的數字經濟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撐,新的經濟形態依靠新的技術來支撐,二者相輔相成。未來,把握關鍵技術將是數字經濟時代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銀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面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未來將通過構建知識圖譜、提升算力、數據深度挖掘等方式來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因此,銀行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去重構業務,是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之一。與此同時,掌握和運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完成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創新金融服務理念、流程和模式,以科技賦能金融,已成為銀行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支撐中國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建立、以及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分布式+微服務+云原生”重塑銀行基礎架構
數字經濟發展對金融行業服務模式、產品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銀行作為金融行業的核心基礎,要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并且,隨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國家也對銀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自主可控,防范風險;支撐實體,回歸本源”。銀行作為高度信息化產業,科技已經成為驅動其發展的關鍵要素,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更成為承接挑戰的核心。
以往銀行的“豎井式”開發模式,造成大量單系統、緊耦合,不僅運維復雜、業務響應遲緩,而且資源利用率低下,成本投入居高不下。同時,因歷史原因,國內銀行已經圍繞國外核心基礎的軟硬件,構建起了集中式IT架構,實質上已形成被綁定的局面。2016年,銀監會下發《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銀行IT架構向云計算遷移,開放的分布式架構成為信息系統發展的方向。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將科技賦能、安全可控做為基本原則。
分布式技術
目前,國內銀行正處于從第三代集中式SOA架構向第四代分布式架構演進的關鍵時期。分布式技術已經在銀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不僅從業務層面有效解決了互聯網時代銀行所必須應對的高并發、大數據量和數據浪涌等問題,更從應用層面實現了應用功能的微服務化拆分,實現了應用層的分布式微應用化,幫助銀行響應市場創新的需求。同時,分布式技術的應用,也進一步推動了國內銀行IT系統上“云”,解決了自主安全可控等方面的問題。
與其他行業相比,銀行具有場景多樣、時效性強、邏輯復雜等特點,很難通過一項技術解決所有問題,分布式技術也不例外。但其“邏輯上一份、物理上多份”的思路,卻帶給銀行業很大啟發。銀行IT系統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大”,如數據量大、并發量大等,分布式技術恰恰可幫助銀行進行“拆”:數據量大,拆數據;請求量大,增加實例。但是,在“拆”的過程中,數據分布式和事務一致性也成為銀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否則無法滿足銀行業務的必要需求。因此,銀行分布式技術應用必須成體系,覆蓋銀行所有業務場景,構建完整的分布式技術體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務分布式,即通過對業務功能進行拆分,使業務系統更加靈活,同時每部分多實例運行,大幅提升系統的可用性及處理能力。二是數據分布式,即通過對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及訪問,提升大數據量表的訪問能力,增加數據庫整體運行資源。三是分布式緩存的合理使用,即降低數據的訪問次數,提升單個服務的響應速度,間接提升系統的整體處理能力。四是分布式事務,該問題也是分布式在銀行應用的最大挑戰,針對不同場景,提供切實可落地的方案,解決跨服務、跨數據庫節點的事務一致性問題。事務一致性的解決才能讓分布式真正在金融行業實現落地。五是分布式統一調度,即協調多個分布式節點協同工作,有效控制日終處理時間。
微服務技術
微服務是分布式技術的演進。與工業生產的演進比較類似,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會慢慢形成更清晰、更專業的功能劃分,分布式技術也不例外。在銀行應用架構層面,已經經歷從集中式、分布式、微服務再到微服務體系的演進過程,從分布式到微服務充分體現了這種演進的過程,從單純的分拆到整合,再到形成體系,通過微服務體系對分拆功能進行完整管控,才能讓服務分布式具備生產級的可用功能。
云原生技術
伴隨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容器技術已經成為云原生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Docker(一個開源的應用容器引擎)和Kubcernetes(谷歌開源的一個容器編排引擎)為代表的容器技術在銀行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不斷積累形成了基于容器的云上生態系統。基于容器技術的PaaS平臺能夠完美結合微服務架構,幫助銀行實現敏捷、輕量、快速、高效地開發、測試、交付和運維一體化融合模式。并且,國內銀行已經走在云原生技術的前列,如互聯網服務、普惠金融、信用卡為主的to C端業務系統,已經大范圍應用云原生技術。同時,銀行獲客系統、手機App、理財系統和銀行活動系統等一大批面向C端用戶的應用,以云原生容器技術作為支撐,獲得了很好的管理和用戶體驗。可預見未來基于容器的云原生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于銀行業務系統中,銀行也在慢慢將除交易系統外的大量金融業務遷移到容器平臺上,實現PaaS層的標準化能力輸出。
基于數據和知識重塑核心競爭力
數字經濟在中國發展至今,已擺脫了單一發展模式,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態勢,并逐漸向一二產業延伸融合,“新零售”和“工業4.0”在數字經濟的助推下,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態勢。“5iABCD”等新技術的應用為銀行開辟了無限可能的創新領域,“無接觸”“嵌入式”“場景融合”等創新型金融服務模式不斷涌現。在5G萬物互聯的新基礎構架下,將會產生遠超以往的海量數據。未來,技術融合、產業融合、數據融合將融合在一起,邊界將越來越模糊,通過融合海量數據和知識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行業認知的重新塑造,將成為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apkanpur.com/jiaoyujishu/53756.html
上一篇:芻議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下一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