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0-10-20 11:04所屬分類:經濟學加入收藏
摘 要:新形勢下,隨著中國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地實施產業化的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總體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江蘇省相比之下
摘 要:新形勢下,隨著中國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地實施產業化的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總體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江蘇省相比之下,經濟發展較早,屬于制造業的發展代表。從目前的形勢上看,江蘇省工業的發展屬于當前形勢下,發展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也是轉型的關鍵。但是,由于區域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差異性,這樣就導致制造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一旦產業結構優于就業結構,失業的現象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另外,其他的矛盾也開始不斷地突出起來,這樣就導致就業質量不斷地下降。因此,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以江蘇省發展現狀為出發點進行展開分析,分析江蘇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江蘇省;制造業;轉型升級
一、江蘇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延伸,“中國制造2025”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成為國家的熱點。從世界的范圍上看,最先提出的國家是德國,在德國工業4.0的引導下,全球的范圍內,都紛紛響應工業革命,從國家戰略的角度推進“智能制造”、“再工業化”制造等[1],展開制造業發展之路。我國也在全世界的應召之下,邁入全國的行列。加快轉型經濟的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構建工業化的進程。首先需要對我國產業化的升級的機遇,然后需要對我國的勞動者綜合素養提出更高的需求。
江蘇省是東部沿海的開放性的區域,一部分的城市處于長江三角洲的位置上,在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與延伸。江蘇省在2018年的時候,經濟生產總共產值在76086.17億元,與上一年相比較,增長了8.5%。針對于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是33550.5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4.7%。工業生產總值是29385.8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5%[2]。從改革開放之后,工業生產總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制造業是江蘇省工業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也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促進性的作用。面對工業產業的進一步延伸,就業的崗位量也呈現了一個較高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的局面,這樣勞動成本就會提升,就業人員需要就無法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另外,針對于大學生來講,就業形勢比較的嚴峻。對江蘇省2019年6月畢業的學生進行統計,54.8萬人,總體就業率只有92%,這就說明了還有接近4萬人的應屆生沒有得到及時的就業。就業結構的調整,明顯地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發展。因此,這個時候,如何才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才能保證充分的就業,保證高質量的就業,這才是江蘇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3]。
二、江蘇省制造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
第一,從江蘇省制造業和生產總值的區域性差異上看,江蘇省制造業的規模處于較大的擴張狀態,結構也得到了明顯的優化。根據調查發展,制造業一共可以分為31個門類。除了煙草制造業,金屬制造業,機械設備維修制造業,其他的29個行業,全部屬于非重點的制造業。
第二,從江蘇省制造業的就業或者生產總值的結構偏離度上看,產業偏離度的指標需要隨著制造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發生一定的變動。然后在就業結構的影響下,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協調。蘇南的制造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協調程度明顯的高于蘇中或者是蘇北。這三個區域的就業結構全部低于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但是,勞動力的需求還沒有達到對應飽和狀態,發展呈現了不均勻的狀態[4]。根據區域產值的不同,這個時候,就需要不斷的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剩余的就業,完成就業與產業機構的協調發展,達到相互促進的重要作用。從一定的程度上看,三大區域的制造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優勢性,發展不同的產業組合。蘇南需要加大科研的投資力度,向著制造業技術型的方向或者是資金密集型的方向進行延伸。蘇中或者是蘇北,需要承接蘇南的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利用自身的優勢性,促進產業化的發展,提升勞動身的有效性。從產業偏離上看,三大區域的就業結構存在很強的滯后性,蘇南偏小,蘇中較大[5]。
三、江蘇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措施
(一)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促進就業量,解決區域性差異問題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產業升級的沖擊帶來的可能是結構性的失業,還可能是擴大之后的再生產能力,需要在產業實現轉型的過程中,統籌規劃。科學的安排產業升級的路徑,制定產業升級的戰略與就業的策略,以此來進一步穩定就業的計劃。
第一,需要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性,大力發展新型的產業。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江蘇省在發展新型工業的時候,主要根據經濟的結構,不斷的提升產業的層次,然后協調數量化的關系,解決就業機構滯后性的問題。另外,江蘇省的優勢產業就是傳統制造業,但是人均資本較低。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擴大企業規模的方式,發展配套的新興產業,立足各個產業的實際[6]。在開始的時候,就需要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來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勞動者。將轉型看成主要的,取締看成是輔助的。將高新技術引入到其中,延伸產業鏈條。
發揮政府的優勢性,在引進的同時,還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創新。不斷的優化人才、技術、資本之間的配置,在新興產業的帶動下,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構建城鎮化與產業化的集聚效應,使用合理的規劃,以經濟開發區與工業集中區域為載體,實現行業之間的資源分配,降低行業的人才流失。保證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力就業的進一步延伸與穩定的增長。
第二,需要加強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增強江蘇省進一步的再生產力。健全法律體系,保證科技與信息、金融等內容的戰略性聯合。建立完善的企業創新平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高新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增強新部門與新崗位的吸引力度。
第三,轉變就業的理念,進一步鼓勵自主性的創業。全社會應該形成一種穩定的自主創業意識,增加對應的渠道,加大應屆畢業生的扶持力度。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解決待業人群的就業問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7]。
推薦閱讀:高職營銷專業發表核心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apkanpur.com/jingjixue/53777.html
上一篇:民辦高等職業院校績效考核和管理
下一篇:績效管理改革創新在國有企業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