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時代高中生化學課堂預習習慣的培養
發布時間:2020-10-28 08:50所屬分類:計算機信息管理加入收藏
摘要:無論做什么事情,事先都應有所準備。有無準備,準備得充分與否,效果大不相同。學習也同樣道理,上課前就要做好課前的知識準備。預習,即課
摘要:無論做什么事情,事先都應有所準備。有無準備,準備得充分與否,效果大不相同。學習也同樣道理,上課前就要做好課前的知識準備。預習,即課前的自學。具體地講,就是學生要在教師講解新課之前,自己先有計劃地獨立地自學新課的內容,對下一節課老師要講的新課的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的過程,是上課前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工作。
關鍵詞:大數據;高中化學;課前預習;習慣培養;培養方法
大數據,作為當今熱門的話題,已在各個行業中掀起變革的巨浪。所謂的大數據是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入分析海量數據或深刻見解而獲得巨大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它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注定會與教育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傳統教學的經驗式模式必然要經歷變革。大數據既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又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使我們的教育達到更理想的高度。大數據時代也引起了廣大教育者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習慣必會發生改變。
一、課前預習的作用
習慣是一個人總是想要實現某種自動化行為的特殊傾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科學素養,而且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生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眾多的學習習慣中,預習習慣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首要要求,課前預習可以提前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進而提高課堂聽課效果;還能夠復習已學的知識;預習還可以加強課堂筆記的針對性,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改善聽課效果;最重要的是課前預習還可以減少學生對老師的依賴,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獨立性。本研究中主要是以高中化學學科學習為載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智力活動和科學的方法,運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條件和方法,有意識地積極學習學習新知識。一種刻板的行為,經過多次鞏固或重復成為內部需要,讓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主動搜索信息的習慣、主動質疑的習慣、主動解惑的習慣等一系列良好習慣。
二、預習的要求
(一)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預習。
(二)明確預習的任務。預習是通過初步閱讀,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的。
具體任務是:(1)復習、鞏固和補習與新課有關的已學的舊知識。(2)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么?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么?并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3)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對課本內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然后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疑難不必鉆深,但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搞懂。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后的練習題要進行嘗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教師在授課時集中注意聽講或向老師提出。預習以后,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大數據下高中化學預習習慣培養方法
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使學生明確預習目的和作用,并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識的預習準備。讓學生明確預習是聽課的起始環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即讓學生知道,在預習時要做什么,要達到什么程度。通常可以采用導學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學案的編寫上,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設置坡度和臺階。如:在研究硫的物理性質時,硫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學案中可以設置問題: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證明硫微溶于乙醇?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動腦筋思考或者在互聯網上搜索查找資料,想出很多方案。經過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在準備的信息基礎之上,經過小組討論,篩選得出最佳方案就是向溶有硫的乙醇中加入水的方法。然后分小組進行實踐證明,結果現象非常明顯:一旦加入水,很快就產生溶液變渾濁的現象。像這樣通過多次給學生預習后學習效果更好的成功體驗,學生一定會更加愿意課前預習的,有準備加入課堂學習中來。
(二)對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閱讀是預習的基礎,是獲取信息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有兩種常見的閱讀方法。一是瀏覽。通過查看大標題和小標題,來熟悉本章或本節的整體內容。比如通過閱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氯》,就可以大致知道在本節課中要接觸到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氯氣的性質、氯氣的用途和氯離子的檢驗等內容。二是細讀,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之上,再細讀一遍教材,把重要知識點找出來,畫好關鍵詞,做好標記,把不理解的內容記錄下來。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搜索相關知識,并解決基礎問題。如通過對互聯網上大量的關于氯氣相關數據進行總結,可以了解到氯氣及含氯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用途廣泛:如制備鹽酸、用于游泳池用水消毒、制備漂白粉和有機農藥等,同時也會發現生活中多次發生液氯泄露事件,引發思考:液氯泄露怎么辦?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在化學課堂的學習中也會明確重點,并認識到化學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樹立學好化學的決心,培養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預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新知識基于舊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二者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學生在預習新知識時要注意聯想與哪些學過的知識有聯系?在對舊知識的復習鞏固和加深理解的同時去感受新知識的內涵,即做到“舉一反三” “溫故而知新”。如:當學生預習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時,要嘗試聯想到有哪些物質具有漂白性,如過氧化氫、過氧化鈉、臭氧、氯水、次氯酸、漂白水、漂白粉、木炭等。并在漂白原理、漂白范圍和穩定性等方面與二氧化硫的性質作對比學習,這樣有利于使知識更加系統性,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識。
(四)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堂上對預習效果的檢測。對于簡單的預習內容,課堂上可以小組內交流解決組員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很多同學在預習時的疑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組內交流討論后都不能解決,可以由老師來點撥后再小組解決。通過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就可以發現:預習的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討論問題頭頭是道,實驗操作起來也得心應手;沒有做過預習的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茫然,不熟悉操作步驟,錯誤百出。在測驗中,學生更會發現是否很好的預習對聽課效果的影響,深刻體會預習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預習習慣,主要靠學生持之以恒的預習實踐。鼓勵學生堅持預習,經常指導,學生的預習水平便會不斷提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學習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羅萍麗.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研究,2006,4.
[4]周踐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微課教學的應用與設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9):109.
[5]趙長宏.利用微課輔助學生自主學習——以高中化學必修2“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8,34(07):33-36.
推薦閱讀:大數據挖掘的論文投刊指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apkanpur.com/jisuanjixinxiguanli/53906.html